百度“七剑客”
2001年1月,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李彦宏喜欢中国文学,“百度”一词的灵感就来源于辛弃疾的代表作《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彦宏和徐勇把办公地点选在了北大资源宾馆。之所以把公司放在这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节省办公费用,当时融到的120万美元原本是计划半年用完,但两人认为应当精打细算,争取能够支撑一年;二是北大资源宾馆离北大和其他高校都很近,便于老师和学生兼职。
在2000年,在全球范围内懂搜索引擎的人都不多,何况是在中国。对于新生的百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技术研发团队。李彦宏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刘建国。
刘建国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曾主持开发过国内第一个大规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统“天网”和第一个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产品“银燕”,是中文搜索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
在最初,刘建国还是比较犹豫的。毕竟北大副教授的职位,不是谁都能轻易放弃的。留在北大,就意味着将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而参与创业,则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更何况,他要加入的是一个毫无背景、初创型的小公司。
于是,刘建国便通过美国的朋友调查了李彦宏,而朋友们的回馈都很正面:在搜索引擎技术方面,李彦宏可以在全球排前几位,而且人品很好。在前期的交流中,刘建国也意识到,李彦宏是一个有战略眼光和远大理想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者。另一方面,刘建国也认识到,只有创业才能推动搜索引擎技术的开发,并让技术实现价值。北大虽然是一流的高校,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刘建国做出了辞职的决定,成为了百度的第一名员工。
招到刘建国后,还需要招其他人。在回国的第二天,李彦宏便在北大、清华等高校的BBS上发布招聘软件工程师的帖子,陆续招来了几个人,都是在读的硕士和博士。
2000年1月3日,在北大资源宾馆,百度召开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此时的百度,一共有7个人: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和崔珊珊。在会上,李彦宏和徐勇并没有高谈阔论,在简单介绍了员工和分工后,便开始讨论搜索引擎的研发。
据说,2000年1月3日那天有点冷。百度的所有员工,包括李彦宏和徐勇都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从这一天起,百度就走上了漫长的征程,并在日后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图腾”。
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百度两个办公室的房间号都很不吉利,一个是1414,一个是1417。但日后被称为“百度七剑客”的第一批百度人,就是在这里出发,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财富自由。
有争议的转型
经过4个多月的开发,“百度1.0”终于问世。在最初,百度对自己的定位是像美国Inktomi公司一样,做门户网站的后台搜索技术提供商。当网民在门户网站上使用搜索时,搜索的请求可以被转到百度的服务器,而每个搜索都是收费的。在当时的美国,Inktomi正是靠这种模式而赢利颇丰,是雅虎等门户网站的幕后英雄。百度想做中国的Inktomi,曾提出了“Behind your e-success”的口号,意为“在你成功的背后”。
万事开头难。开发出产品后,李彦宏和徐勇便四处出击,做起了兼职的销售,但并没有什么进展。幸运的是,在投资商的帮助下,在2000年5月,百度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客户—硅谷动力,服务费是每年8万美元。
在拥有第一个客户后,百度的道路变得平坦了很多。凭借先进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百度陆续拿下了一系列的重量级客户:2000年8月,开始服务搜狐;2000年10月,开始服务新浪;2001年1月,开始服务263;2001年2月,开始服务TOM……
因为研发和销售进行得都很顺利,在2000年9月,仅仅成立9个月时,百度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二轮融资,获得美国知名风险投资机构DFJ(德丰杰)和IDG(国际数据集团)的1000万美元投资。
2000年年底,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突然崩盘,一直被某些人诟病为“泡沫”的网络经济也在一夜间破裂,并且对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虽然有大把的美金在手,百度在短期内并不担心生存问题。但李彦宏和徐勇却有一个很大的苦恼:在所在的细分市场,百度已经做到中国第一了,但却并没有实现盈利。原因是,重视内容的门户网站并不看重搜索,百度能收取的费用并不多。而受网络经济衰退的影响,很多客户都提出了降低费用的要求,某知名网站甚至还一再拖欠费用。
很明显,百度需要转型。李彦宏和徐勇进行了两次尝试,借鉴了两家美国公司的业务模式,但都失败了。经过深思熟虑后,李彦宏决定借鉴1998年创办的Overture的商业模式,让自己的搜索引擎直接面对网民,靠竞价排名广告赢利。和现有的模式相比,竞价排名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李彦宏需要说服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