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庆大典,游行队伍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摄影:王东
在时隔近30年后的今天,遥想当年“小平您好”标语的横空出世,触摸彼时群众的激动心声,依旧让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再看当下“习大大”一如既往的亲民风,获得众多点赞。“口号”政治标语或者称呼的时代变迁,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观察政治的风向标,那么从中可以读到什么?对当前的政治环境又有怎样的启示?
一、“小平您好”标语问世揭秘
1984年10月1日,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展开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这个来自普通群众的简洁朴素的问候语,却道出了当时历史场景下人们的心里话,成为了许多人记忆深刻的一个场景,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经典标语。
多年以后,对于没有身临当年历史场景的人们而言,这条标语依旧耳熟能详。如此经得起时间打磨,历久而弥新的它,问世前后有着怎样精彩而动人心魄的故事?
北大学子出主意、制作并秘密携带
1984年9月30日晚上9点多钟,国庆35周年前夜,北京大学的一间学生宿舍里,81级生物系细胞遗传专业学生郭庆滨、李禹、栾晓锋等一边扎花一边议论着:明天就要游行,能不能偷偷带点什么进去,能展现我们个性的东西?常生提议做个横幅,得到大家一致赞成。
写什么标语呢? “振兴中华”被别人说过了,没有创意;“教育要改革”、“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84年,正是拨乱反正结束,改革大业拉开帷幕之时。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7月,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北京成立。风潮变换的味道弥漫在这个新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人们内心最澎湃的悸动。但是都只说出一个“点”,不能全面、充分地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有人提议,不妨借此机会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情。因为当时改革开放有几年了,成效显著。没有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这些今日的“天之骄子”恐怕仍散落在祖国各地,接受不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内心澎湃着对中央领导同志的感激与敬意。有人提出写“邓主席万岁!”(小平同志当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这种带有文革遗留的口号立马被大家否定了。最后决定直接问声好,就写“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但是又觉得句子长了点;就写“邓小平同志您好”。大家越是议论,越是胆大,把姓氏也省略掉,干脆直呼“小平同志您好”。于是,常生拿来一张纸,一时找不到那么大的毛笔,就用宿舍里擦桌子的抹布,卷成小棒棒,蘸着墨汁写下了“小平同志您好”六个大字。
字写好了,怎样做成横幅呢?想来想去,学生们只好用个新床单,把六个大字粘在上面。把六个大字往床单上一比划,床单不够长。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吧。”这句话一出来,本来很热闹的宿舍里,一下子静了下来。直接称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是不是有些不敬?要知道,在我们国家,对长辈、对领导是不习惯直接称名道姓的。再一想,这是对领袖的问候,没有别的意思,不至于上纲上线吧!于是,他们就把“小平您好”四个大字用订书机订在了床单上。学生们从几个宿舍找了三根长木杆,其中有拖把,把墩布头卸了,只留下棍子,把横幅绑在了杆子上。外面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幅成了一把巨大的花束。忙完之后已是凌晨两点,离集合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
10月1日凌晨4时,学生郭建崴穿上了实验室的白大褂,把横幅藏在了里面。到达东长安街后偷偷将横幅交给了高个子同学,大家用手上的纸花为他们做掩护。
资料图片 摄影:贺延光
标语问世后的各方如何反应
当事学生:从激动、担忧到踏实
1984年国庆节凌晨4点多钟,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游行的行列。当北大学生方队走到天安门前的时候,横标忽拉一下展开了,队伍欢腾起来。举着横标的学生和群众一起来到金水桥头,他们把横标“小平您好!”高高地向天安门城楼举起。中央电视台的镜头本来先拍北大的游行队伍,横幅打开后,镜头转向清华,不过马上又转向北大,这时横幅全面展开,场面一片欢腾。整个过程前后一分钟左右。
游行结束,学生回到北大后还在议论这件事,后听一个同学说她的弟弟听到几个警察在说北大这几个学生也太胆大了,要收拾他们。于是,郭建崴和常生、王新力等几个学生连夜躲到在北京的家里或亲戚家了。几天后,据说有新华社记者来北大生物系来采访他们,老师一时很紧张,后来记者对他们说这是一件好事。后来得知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了我们举着“小平您好”横幅的照片,至此,学生们心里才踏实下来。
观众反应:既新鲜又激动
当绿底黑字的“小平您好”,在欢呼的青年学子头顶上方迎风展开的彼时彼刻,来自武汉空军政治部的黄略,正在阅兵式中担任军乐手。“我直视广场前面走过的群众游行队伍,用余光看着乐队指挥。这时突然看到有人举出一个横幅。最先举起来、举得最高的是中间一个字‘您’,我还没反应过来,旁边几个字也接着高高举起。”“小平您好!”黄略在心里默默地念了一遍,抑制不住地笑了。
来自广州的“中国英模”公方彬,正在观礼台上应邀观礼。他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精彩,泪水喷涌而出,为这浓浓的深情感动:“群众对每个作出贡献的领袖都是真诚敬重的。”
当“小平您好”的横幅在游行队伍里出现时,一位上了年纪的台籍老阿婆喃喃地说:“这句话说得多好,这不仅仅是大陆知识分子的心声,也是我们海外同胞的心声啊。”
剧作家苏叔阳正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国庆阅兵:“我看到几位快乐而自豪的青年闪过屏幕,他们高举着一幅简单的横幅,四个大字动人心魄,叫做‘小平您好’ 。我立即欢叫起来, 一股热泪滚下面颊。”
媒体记者:庆幸拍到照片并最终刊登
新闻摄影是“失足恨”式的实践活动。新华社摄影部在总结国庆35周年宣传时说:“这次报道中的重大失误,是漏了北大学生高举‘小平您好’横幅游行的场面……”
实际上,能够见证这一历史场景并快速拍到“小平您好”展示照片的记者很少,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王东,用125分之1秒的速度把这个场面给定格在了胶片上。由于当时对游行的规定很严格,不允许私自携带东西,而且相比游行中常规打出的几十米的横幅,这个横幅只展示了几秒钟就收起来了,学生迅速跑过去了。相比游行中常规打出的几十米长的横幅,这个横幅太渺小了,展示的时间也非常短,以至于它几乎没有引起其他摄影记者的注意。
1984年10月1日这天,“小平您好”这横空出世的四个字,震撼着人们的神经,让无数人欢笑,也让无数人流泪。然而,它在人民日报登出也不是那么顺当。夜班编辑在电视上看到了《小平您好》的画面,他们也感到这个镜头有点意思,有人还在想,不知记者是否能拍到。当他们看到照片时又在思考,《小平您好》的照片不正规。新华社是权威性单位,当晚没有发这张照片,和人民日报关系密切的解放军报的照片里也没有这张照片,当晚的要闻版和画页都没选上《小平您好》的照片。当晚第二版要出一个版的国庆专版,需要配图片,把被选剩下的照片给二版编辑看,二版主编保育钧(当时他是科教部主任,后升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一眼就看上了《小平您好》这张照片,他说,这张好,就用这张。《小平您好》照片刊登在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二版上和读者见了面。
1984年10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中部,刊登了一张照片。说明词非常平淡:“大学生游行队伍中的一个场面。”就视觉效果而言,这张照片并不出色———透过薄雾、逆光拍摄的,画面偏灰,构图也很一般。然而,人们知道,欢腾的大学生、快乐的人潮、极富动态的画面……王东用1/125秒的时间定格下的历史瞬间,为中国留下了一个一段历史时期中最有影响力,也最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
《小平您好》这幅照片在当时引起国内外广泛的注意。新华社记者邵泉同志还为此到北京大学了解这幅标语的制作过程。这张照片从1984年开始使用,仅《人民日报》就刊登了7次,篇幅一次比一次大,几乎年年在全国报刊上、书上、画册上被刊用,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可见,“小平您好”这句话深得人心。
标语背后体现的时代意义和倾注的人民感情
1984年的中国人民,曾经参加过数不清的群众活动。不论是声援古巴,还是声援巴拿马,也不论是欢呼原子弹爆炸成功,还是欢庆发表“最新指示”,这35年间,口号喊得最多的就是“万岁”、“万万岁”,对领袖的崇拜乃至膜拜,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思维,烙刻进意识的深处。
而国庆群众游行北大学子展开条幅的那一刻,却是一声感情真挚的“您好”。没有职务头衔,没有任何形容词,就像是对家人、挚友、尊敬的长者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小平同志朴素、深厚之情。在这一声轻轻的问候与呼唤中,领导者不再在神坛上高居,而是成为人民中的一分子,是人民最贴心的朋友和长辈。在经历了多年的造神运动后,人民终于把领袖放在了人的位置上。有人说从“万岁,万万岁”到“小平您好”,将领袖人物从神坛拉向人间,这是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成熟。
有专家学者,曾经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小平您好”广为流传的原因。然而,与其说人们喜爱这四个字平仄分明、琅琅上口,不如说这最直白、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其实是一次个人情愫的举国共鸣,是一个时代情感的由衷表达。它向这个世界展示的时间不过短短几秒,却在一瞬间撞击了无数人的心灵,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共鸣。
“小平您好”这句去掉领导人姓氏和敬语的口号看似“不合常规”,但在当时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一时为许多人耳熟能详。这句质朴的问候成为初尝改革开放甜果的中国人送给总设计师的一份厚礼。邓小平同志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气魄,实现了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尽管1984年改革刚刚初见成效,但小平同志的威信、形象在人民的心目中树了起来。使我们对小平同志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
此后多年间,涌现了歌曲《小平您好》、画册《小平您好》、纪录片《小平您好》、展览《小平您好》……“小平您好”成为人民认同并感激邓小平引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富强道路的一个象征。同时,它也是一个注脚,注脚着一个时代对群众与领袖关系的政治思考。“小平您好”,在体现对邓小平的极其尊重之外,又含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和亲切感。然而,这非但没有降低领袖的威信和魅力,反而使得领导人的形象更加亲民。
二、 “习大大”的称呼反映出民众怎样的想法
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言行细节,向来因少有披露而显得神秘。但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普及,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些言行细节通过自媒体传播开来,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面对这一由神秘到开放的改变,民众对此的态度用一个网络词语来表达最为恰当——点赞。
点赞平易近人、亲民乐民“新形象”
一年多来,习近平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强力推进改革和反腐的“硬汉”,又是喜爱足球、跟大家一起吃包子,雾霾天不戴口罩考察南锣鼓巷,与民众“同命运、共呼吸”的“习大大”。亲民乐民是习大大领导风格最为生动的特征。在河北保定太行山深处的贫困村,习大大与村民坐炕头拉家常;在甘肃兰州,习大大为养老餐厅七旬老人端饭;在四川芦山,习大大在地震安置点帐篷内,亲吻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在海南,习大大高兴地戴上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可以说,自习大大上任以来,到处可以见到他“亲民乐民”的“领导范儿”。
2月19日,习近平“时间去哪儿了”的官方漫画形象发布。港媒评论称,这可与建国35周年时国庆游行队伍里出现的“小平你好”类比,它们都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政治风气正走向活跃。继习近平漫画形象被媒体公布之后,一组表现“习近平亲民”的漫画成为舆论焦点,“Q版习大大”的卡通形象一经发布,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微博上,众多网友转发并评论习大大亲民漫画“很萌很有趣”,纷纷为“习式执政”点赞。
舆论认为,习近平时刻在展示,他与群众在一起,没有距离。事实上,习近平任职以来,就号召全国的党政官员实践群众路线,与群众心连心,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在网络舆论场上,习近平也受到了欢迎。网民们称呼他为“习大大”。在习近平的老家陕西,“大大”是被用来称呼父亲的兄弟。在其他的舆论场上,领导人并不会被这样亲切地称呼。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政治,之前很少见。在网上,网友几乎一边倒地“点赞”。
无疑,习大大“亲民乐民”的“领导范儿”,一下子拉近了国家主席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可敬可爱、可亲可近的形象告诉大家他也是一个有着“中国梦”的普通人,不是因循守旧,不食人间烟火,高不可攀的“旧形象”,而是平易近人,心系百姓,亲民乐民的“新形象”。
易引发百姓共鸣的“习式”语言风格
在“中国梦”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中国人听说过“美国梦”。习近平任职总书记之后,提出了“中国梦”。去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说,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他特别提到,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国梦”的政治主张,很快被民众耳熟能详了。
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第一次以国家主席身份发表新年贺词。他没有表达太多的政治主张,更多表达了良好祝愿,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外媒评价说,中国领导人渴望找到与人民沟通的新方式。电视画面显示,习近平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些照片。网友们很快辨认出,这是他和父亲、母亲、夫人和女儿的合影。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研究者发现,习近平的表达中,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很轻易得到普通百姓的共鸣。在向民众表达时,他的话语体系中经常出现孩子、老人、家庭、生活,这样的字眼。讲话时,他也并不刻意拉长音调,等待掌声。
在政治语境中,习近平的表达也很有特色。他经常用一些精炼的短语,来表达晦涩的政治概念。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苍蝇、老虎一起打”。而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把活动的总要求形象地概括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他曾对官员要求,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大大小小百余次重要讲话,讲话中善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引发共鸣、达成共识;善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形成了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中国的官场普遍认为,习近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学习时报》曾发文称,习近平的话语既如长辈,又似邻家兄长,让人如沐春风,心有所动。地方官场也开始学习习近平的表达方式,转变话风,纠正“假大空长”。
2014-08-20 12:36 来源: 人民论坛网综合 字号:
三、从“小平您好”到“习大大”:“口号”见证政治变迁
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招呼话”,当它们成为观察政治风向标的窗口后,就变成了非同寻常的“焦点”。
近的一句是,2013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与市民郭婷婷握手时说“美女,你好”;远的一句是,1984年,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国庆游行时打出的横幅“小平您好”。前者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普通市民的问候,后者是普通市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候。从1984年到如今,中国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语言成为最佳见证者之一。
众所周知,在“小平您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新中国民众对领导人的问候是“毛主席万岁”。彼时,“伟大”“英明”的领导人是神圣不容玷污的,其影响力甚至延伸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小平您好”标语的出现,并不是官方事先组织,而是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标语。学子们的初衷很单纯,作为改革政策下恢复高考的受益人,表达下对邓小平的爱戴之情。“小平您好”这样的表述是否有政治问题,人们心里并没底。尽管当时已经不再提“万岁”句式,但生活中称呼领导人习惯上仍要加上职务。因此,“小平您好”已然成为社会政治气候的一个测压计,其后续的处理,对人们的话语空间至关重要。后来,《人民日报》编辑几经犹豫,终于在二版上刊发了这张照片。随后,新华社紧接着也深入采访报道。“小平您好”传遍大江南北。
日常话语的边界,也是自由的边界。“小平您好”的可贵就在于此,它重新定义了人们日常话语的政治边界。谈及领导人,不必再言必称“伟大”;对待领导人,仰视不再是规定动作,也可以平视了。自此,人们发自肺腑地感觉到,整个社会风气真的不一样了。
对邓小平的称呼,还用了一个“您”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时期,粉丝文化开始兴起。喜爱胡锦涛的人们自称“什锦饭”,喜爱温家宝的人们自称“八宝饭”,合称为“什锦八宝饭”。民间粉丝群的呼声还得到了官方的回应。2008年9月4日,人民网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页面正式上线。
而今年千龙网推出图解式插画新闻《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盘点了近15个月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时间和工作安排,首次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漫画形象,对此,港媒报道,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漫画”与1984年时“小平你好”标语出现的社会背景相同,是“改革开放”再次令民众充满期许,人们对政治领导人的亲近心态,反映在插画风格形象描绘及其生动而富有个性的气势处理上。当年的“小平你好”标语被北大学生自发地亮相于天安门,曾经被国际舆论解读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深入民心及邓小平力主开明政治,成为那个时代的个性注脚。
现在,民间话语不仅对领导人有昵称,对领导人的配偶也有昵称。微博上习惯称呼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习大大”,称呼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为“彭妈妈”。语言表达上的更加开放,凸显了民众与领导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亲近。就如今年7月4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演讲的首尔大学全球工学教育中心门口,中国留学生举着的自制海报上写着“欢迎我心目中的男神女神来到首尔大学演讲”,还结合了网络语言表达对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的欢迎之情:“习大大,萌萌哒。媛媛姐,美美哒”。制作个性海报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他不是在追星,而是要表达对祖国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
30年前“小平您好”的横幅,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经典标语。而今,“习大大”一如既往的亲民风,获得众多点赞,不难看出,标语或者称呼随着时代的变迁中,领袖人物早已走下神坛,与人民群众的心声更加贴近,以治国方略和成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感激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