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读研还是工作?
中国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正与传统工业飞速融合,商业规则正被彻底改变,当面对出国、读研还是工作的疑惑时,让自己的人生舍弃不必要的迂回和闪避,让内心的渴望驱动真实的自我。如果人生真的有捷径,这就是最短的路程。
李彦宏:现在这一代人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很多,我毕业的时候由于国内计算机条件、上机条件、商业条件都很有限,一个真正有理想,想在技术领域做一番事情的人没有太多选择,只有出国。现在可选择的范围很多,出国留学、读研,工作。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你自己先要判断一下,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喜欢研究,将来到美国去留学,将来做一个教授,这是很好的一个道路。如果像我这样,希望将来能够做出一个什么东西来让很多很多人使用,我觉得及早的进入公司里头,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九十年代初美国互联网真正开始所以机会多,而现在呢,这个机会转到了中国,中国的互联网的渗透率只有30%,未来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的时间,中国的互联网仍然会是高速成长的阶段,中国已经有四亿多网民,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这是非常非常诱人的。要想在这样的机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你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应该及早在工业界来找机会。
每一个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道路都是非常精彩的,希望每一个人用你们自己的判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何找到理想的方向?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能够从事最热爱的事业,并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为世人创造价值,是美好的。然而,你必须找到自己所坚守的理想,并依靠理想的力量,逐步接近成功。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该往哪里努力?这些人生问题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都还是一个问号。
李彦宏:我小时候没想过这么多事情,比如说上小学写作文,一写到将来你的人生理想,就是做科学家、工程师,当时都没有想这么多,就是在中学的时候,就想着我考一个好的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就想着我能够出国就好了,真正开始考虑自己人生要走什么路,还是到美国之后,一段相当于实习的经历,使我慢慢的意识到我自己是喜欢什么的。
我在美国做了一段研究以后,我自己从心底里还是喜欢实际的东西,我喜欢的是如果我能做一个东西,能够让世界上千百万人,几千万、几亿的人能够使用的话,这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才慢慢的意识到,我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逐渐的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我当时虽然在美国拿的是全额奖学金,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头考过了博士资格考试,最后还是放弃了博士学位,进入了工业界,加入了一个华尔街的公司,开始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旅程。
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需要从自己真正的心里面去作选择,并不是你认为社会期望你这样做,父母期望你这样做,朋友期望你这样做。只有这样,你才会越工作越开心,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被沮丧击败,而全身心的去享受整个过程。
挫折面前低下头还是昂起头?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可是生命中注定将经受考验和磨砺,挫折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成功者往往能够将挫折转换成财富,关键的问题是你应该如何面对。
李彦宏:我是1991年夏天毕业的,后来出国是在1991年的12月份,这中间有小半年的时间,其实是我人生比较低潮的时候。我当时读的专业叫情报学,也就是现在的信息管理,申请出国是非常不容易。我虽然对外跟别人不停的说我要出国,但是心里是没有底的,申请了大概有二十多个学校,但是一直到毕业7月份的时候,还没有拿到一所学校的全额奖学金,这个时候多多少少有点没着落。真的毕业了,学校的集体户口如果没有单位要打回原籍去,那时候我已经办了出国的护照,如果打回原籍的话,护照就作废了。我到学校户籍处把我的户口拿出来之后,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就开始在北京混。
那时候机会比现在要少很多,当时很多的单位也不会要我,因为我也不能骗人家说我能长期干,我只能告诉人家说我要出国。最后找到了一个小的公司,我的师兄开的广告效果调研的公司,那个时候我的工作是做广告效果调研,其实就是印了很多的调查问卷,挨家挨户的敲门把问卷给人家,要是愿意填问卷我送你一支笔,过一段时间再把问卷收回来,然后统计这个答案的问题是什么。工作是挺枯燥的,而且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在这中间,其实我去签过一次证,拿了很多录取通知书,没有奖学金被拒签了,说是移民倾向,其实我没有移民倾向,绿卡我都放弃了,到现在我都是中国人。
那段时间每天在一个小公司里做一些比较简单、重复的工作,但是做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从一开始的发问卷,到统计分析,到设计问卷,怎么问才能问出来广告的效果是什么?这里面还是很难得到确切的效果。很多很多年以后,当我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对后来创立百度,创立搜索引擎的模式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人生当中有不同阶段,很多时候你身在其中可能觉得饱受挫折,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你会发觉,这个世界的广阔是自己很难想象的。作为一个有心人,总是可以为自己积累一些财富,为自己积累一些以后成功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