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教改纲要刚走完第一年,教育部昨日召开发布会介绍落实情况,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会后表态:完成义务教育的随迁学生,可以在当地高考,但他强调“尚无时间表”。(7月16日《新京报》)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自去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异地高考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这不但事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升学问题,而且将直接影响《纲要》所确定的扩大教育公平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能否实现。
不言而喻,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涉及的利益关系尤为复杂,解决起来并不容易,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鉴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高、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质量高,如果放开,极有可能催生“高考移民”。尤其是如果影响城市户籍人口的高考权益,政策将很难推进,“异地高考”极易被本地户籍人口所抵触。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不能成为改革停滞的借口。只有着手启动改革,才有最终解决问题的希望。
从长远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异地高考,有赖于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均衡配置等,但这注定需要时间。而现实是,不少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从小就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向流入地缴纳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赞助费、借读费,十多年过去了,却要面临回原籍高考,忍受不公平的竞争。对他们而言,推行“异地高考”不啻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应该说,教育部此前有关研究上海、北京逐步推行异地高考的表态,回应了公众对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关切,也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此事上认识的进步,更让民众看到化解异地高考这一坚冰“拨云见日”的迹象。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拿出明确的时间表,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再也不能让对此充满期待的公众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