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语委主任王登峰表示,“汉语能力测试”将于10月率先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试点实施。汉语能力测试分成了六级,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介绍,一级为入门级,二级为基础级,三级为普及级,四级为通用级,五级为提高级,六级为专业级。(7月27日《京华时报》)
的确不少国人的汉语使用水平在下降。比如某些大学毕业生,写个简单的自荐材料,都会错别字连篇。但这和汉语考不考级有关系么,我看半点瓜葛都没有。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实在是太失败了。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学习,连基本母语运用都这么狼狈,语文教育是不是该好好检讨?国家语委负责人称全面考察听、说、读、写能力,这些学生们还考得少么?考试的确是一根指挥棒,但若真以为一考就灵,就可以改变“外语热、母语冷”的现状,那显然就太过一厢情愿了。
英语为什么在非英语国家都热,很简单啊,因为要用的人很多,国际交往中使用英语的人最多。但我们的英语教育呢,搞成了一种为考而考的玩意,明知空耗大多数人的时间,最后对于不用英语的人群毫无用处,但硬是弄出五花八门的考试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滋生了一条考试的利益链条,离提高国人的英语水平的初衷已经毫无关联。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咿呀学语开始就在用,有必要拿个本来证明某人母语能力强?有些职业的确是需要汉语能力强一些的。比如读的能力吧,播音员就需要读得字正腔圆,但播音员早在进校门那一刻,他们的普通话能力就被强化了,而且大学时训练的就是这个。他们显然不需要汉语四六级证书来证明他们。再说写吧,记者、文秘人员等,是需要比一般人要在文字运用上要求严格一点,但他们能不能从事这个职业,门槛早定下来了,文不通字不顺,端这个饭碗的可能性都没有。那汉语能力测试用来考谁呢?考的对象,我实在难以想象。
语言终只是人这个能动主体驱使的工具。着眼于最后的用,才是语言教育成功的不二法门。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只要他不是非要靠专业的汉语读、说、听、写来吃饭,那汉语能力对于他来说,就是日常交流工具而已。做生意的人,谈个生意他完全没有必要具备央视播音员那个水准,而且那语气之庄重反而让别人如坐针毡。说广东话,说闽南语,说宁波话,只要可以交流得下去,最后成交一点问题没有。我相信,对于中国大多数的职业来说,不会去特别考察职员的汉语能力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考级若真的实行,就很有可能成为某几类行业的累赘。当然,和所有的考试一样,最后成了逐利者的欢场,又一条考试产业链在中国大地盘根错节。而一旦汉语考级证书成为一种行政许可,那蠢蠢欲动的寻租者会造成怎样的乱局,并不难想象。
汉语等级考试,还是缓行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