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例
在北京难高考“被出国留学”
李女士全家来京已10年,儿子从小学二年级在京借读,今年刚从人大附中毕业。因没有北京户口,他无法参加北京的高考,只能通过申请出国留学,继续求学之路。
“其实我们早已预料到这个结局。”四年前,李女士通过申请“绿卡”(北京居住证)为儿子争取到了在北京考高中的机会,“从此,我和老公就意识到要尽快帮孩子选国外的学校,以备无法在京高考”。李女士无奈地称自己的儿子是“被出国”。
她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儿子出国需要比在国内大学学习多掏100万元。为此,夫妻俩拼命工作,攒钱。“我每天6点出门赶公交车,几乎从不打车,也很少添新衣服,甚至计划过把北京的房子卖了为儿子筹学费。”
而大部分和李女士类似的家庭,因无力支持孩子留学,选择在高中阶段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虽然老家对于从小在北京读书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环境。
还有一些家庭把眼光放在了北京周边。潘前贵20岁就来到北京在建筑工地打工,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出生。在孩子在京读书的问题上,潘前贵一直比较悲观。“高考回原籍考的政策恐怕一时难改变。”也因如此,潘前贵于2008年在燕郊买了房,指望买房落户的政策,把一家人的户口转到河北。早在一年前,他就把初中毕业的大儿子送到了河北三河一中,小儿子毕业也同样去那所学校。潘前贵说,在那所学校还有不少这样的在北京打工家庭子女。
离两个孩子参加高考的日子不远了,不过潘前贵认为他们享受不到异地高考能带来的好处,但是对于未来,他变得乐观,他希望取消户籍限制,无论在哪都能参加高考。
-政策解读
异地高考难在户籍和高校招生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教育部认为农民工进城是个趋势,也是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如果这个城市觉得父母可以在城里工作,就业证、暂住证齐全,“那么我们认为,城市就要负责他的孩子上学问题”。农民工在一个城市就业时,同时要想到他的子女就学问题。“如果父母不在这个城市就业,而孩子在这个城市就学,那是不合理的,否则全国就有点乱了。”袁贵仁说,城市需要的人才,也不只是高端人才,而是包括技工等在内的一般人员。如果城市需要这样的人,就要负责其子女就学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异地高考”破解的难点,涉及到户籍制度和高校招生权这两个需要全国通盘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探索“异地高考”与破解“高考移民”,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国家统一布局,很难靠一个地方进行试点。虽然目前各地的教学课本和考卷不同,但关键在于只有户籍制度和学籍绑定才能报名参加高考的制度。
熊丙奇说:“异地高考改革还应该与高考改革结合起来,现行的高校自主招生,还与统一高考联系在一起,而统一高考要求‘户籍+学籍’相结合的报名制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打破集中录取。”
-相关发布
今秋拟资助贫困儿童入园
关于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是从去年延续到今年的一个教育热点。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拟由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他透露,正在研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拟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透露,根据他们的跟踪调查,学前教育的入学率在2010年还只有51%左右,经过一年,目前已经超过了60%,成效是比较明显的。
高教改革启动学院改革试点
杜玉波介绍,目前启动试点学院改革,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这些试点学院,将成为高教改革中的特区,在这里,实行教授治学、教师聘任、自主招生等制度。“当前,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学院就是一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在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教授治学;二是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实行聘任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三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机制,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试点学院项目已被列入今年国家教改办重点推进的20个重大项目之一,已从高校和咨询委员会专家推荐的55所高校中初步遴选出26所高校。“下一步,我们将组织这些高校科学论证,完善方案,正式确定试点单位,全面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因为南科大的改革,引起社会对于高教改革的广泛关注。杜玉波强调,对于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要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既要鼓励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搞好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确保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推进。